English

沧海桑田五十年

1999-05-24 来源:光明日报 陈灵生 我有话说

上海在明清时期仅是座小城。鸦片战争后,于1843年开埠。至1949年解放,市区已有城市道路711公里,公交车辆934辆,运营线路44条;自来水日供能力59万吨;煤气日供气20万立方米;排水泵站11座,排水管道649公里,污水处理厂3座,日处理能力4万吨,形成了一定的基础设施规模。但因租界割据,城市发展畸型、独特,租界内外经济发展形成巨大反差。一城数制,割裂了全市的统一规划和合理布局,使上海在迅速崛起时,又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1949年解放后,上海积极调整全市的供水、供电、煤气管线和公交路线,形成了统一的基础设施运转系统;新建了一批道路、下水道和桥梁,实施了对著名臭水浜肇嘉浜的综合改造;对全市200多处棚户区进行改造,开辟火巷,设置给水站,接电铺路;建造了两万户新公房,并按规划先后辟建曹杨、天山、凤城等12个居民新村;同时,将原市区的跑马厅、逸园跑狗场、高尔夫球场和哈同花园,分别改建为市图书馆及人民公园、文化广场、上海动物园和中苏友好大厦(现上海展览中心)。

从1958年9月起,上海陆续建设了闵行、吴泾、嘉定、松江、安亭等5个卫星城。70至80年代,又兴建了金山、吴淞卫星城,逐步形成比较合理完整的规划布局。与此同时,修建了一批市区通往卫星城的骨干道路,打通、改建了中山环路和市区部分主要道路;新建了给排水、煤气、公交等基础设施。但由于侧重于挖潜改造,忽略了应有的投入,城市的后续发展背上了更为沉重的包袱。“三年困难时期”,上海城市建设全面萎缩,大批工程停建缓建,直至1963年后才逐步复苏。

“十年动乱”期间,上海城市建设事业基本处于停滞、倒退状态。规划被打乱,设施遭破坏,绿地被挤占,环境受污染。其中有5年时间,地方财政未投资一分钱建造住宅,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1978年改革开放后,上海制定了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建设和改造中心城,充实和发展卫星城,有步骤地开发长江口两岸、杭州湾北岸两翼和浦东地区,有计划地建设郊县小城镇,使上海发展成为以中心城为主体,市郊城镇相对独立,中心城与市郊城镇有机联系,群体组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这是上海建城以来第一部法定的完整的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建设由此被列入上海的发展战略重点之一,步入了一个重要发展期。全市集中财力、物力、人力,大规模组织实施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成了铁路新客站,改造、扩建了虹桥国际机场,建起了沪嘉、莘松两条高速公路;改建了联接市区南北两翼的一批主干道,拓宽了一批市区干道,新建了20余座市区人行立交。建成了20多个排水系统和一批污水处理厂;兴建了黄浦江上游引水一期工程。浦东煤气厂一期工程,新建了一批公交大型停车保养场,增辟了公交线路;建成了两条日排放量135万吨的污水干管,加大了污染治理力度。环卫垃圾运输、处置能力增强,设备得到更新改造。园林绿化面积成倍增长,城市环境整体质量明显提高;住宅建设加快步伐,自1979年至1990年共建居民住房4800万平方米,相当于前29年的2倍,人均居住面积在市区不断扩大、人口不断增长的前提下,由1949年的3.9平方米增长到6.5平方米。

90年代以来,上海进入高速发展期。城市建设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以道路交通建设为重点,着力解决城市交通、居民住宅和环境污染三大矛盾,先后实施了60多项重点工程项目。相继建成了南浦、杨浦、徐浦3座市区黄浦江大桥和20余座大型互通式立交桥;建成了地铁一号线、内环线高架、南北高架道路等涉及全市道路交通功能布局的大型立体交通基础设施;完成了外滩、人民广场地区综合改造工程和一大批地区骨干道路的改、扩建项目;新建居民住宅7000多万平方米,拆除危房、简屋500多万平方米,建成了大批居民新村;完成了长江引水一期工程,实施了一批新建水厂、煤气厂工程和老水厂、煤气厂改造扩容项目,新增日供水能力100多万吨,新发展煤气用户130多万户,使市区气化率达到95%,基本实现城市煤气化;顺利完成了城市污水合流综合治理一期工程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目标任务,搬迁了市中心100多家污染工厂、200多个工业污染源,改造了新华路、和田路和桃浦三个重点污染区,城市污染治理连续两度名列全国第一,环境综合考评进入全国前三名。与此同时,建成了高达468米的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420.5米的88层金茂大厦及上海大剧院、上海博物馆新馆、新世界商厦、上海商城和虹桥开发区、陆家嘴新建筑群等一大批标志性建筑;完成了南京路、淮海路、四川北路3大商业街和徐家汇、豫园、铁路上海站和浦东张杨路等一批商业中心的改造。

大踏步推进、大规模实施的城市建设,使昔日上海城市基础设施落后,交通紧张、住房拥挤、环境污染、面貌陈旧的状况,迅速得以改观。全市实现了“浦东浦西贯通、平面立体并举”的城市交通新格局,初步形成以内环线高架、南北高架道路为依托的东西两大交通环流系统,为逐步形成市中心城区“三横三纵”网格状主干道框架结构布局和在中山环路以外地区形成“三环十射”辐射状主干道框架结构布局,以适应建设现代化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要求,打下了良好基础。供水、供气、供电、通讯邮电等基础设施的大批建成,使上海的现代化装备有了显著提高,改善了地区投资环境和城市的运转功能,为进一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众多环境优美、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居住舒适的住宅小区和完整街坊,星罗棋布般出现在中心城区四周,大大改善了市民的居住条件。与此相应,大规模实施的市政建设、旧区改造、工厂搬迁和以土地批租形式推进的城市空间布局的调整,加快了城市建设的步伐,使城市面貌“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